查看原文
其他

瓷枕上的“足球运动”

李立华 鼓山邮话 2022-04-25


瓷枕上的“足球运动”



河北磁州窑有一件“童子蹴鞠图”瓷枕存世。瓷枕为宋代著名民窑“张家造”生产,枕面绘画的就是一个正在全神贯注踢球的小童子。小童梳双丫形发辫,上穿左衽窄袖花衫,下穿肥腿长裤,腰系缎带。“童子蹴鞠图”巧妙定格了踢球小童的一个瞬间动作:双臂外张,手藏袖内,上身前躬……画面形象生动,人物呼之欲出。


“童子蹴鞠图”瓷枕,既是古代瓷器中描绘儿童形象的代表佳作,也是反映宋代蹴鞠历史的重要实物。蹴鞠又名“蹋鞠”、“蹴球”、“蹴圆”、“踢圆”等,“蹴”即用脚踢,“鞠”系皮制的球,“蹴鞠”就是用脚踢球。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古都临淄,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记载,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:“甚富而实,其民无不吹竿、鼓瑟、蹋鞠者”。齐宣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19年—公元前301年,由此可见,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,蹴鞠就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娱乐方式,而且在民间广为盛行。

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刘邦当了皇帝之后,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,吃穿用度极尽豪华,终日看歌舞伎乐。但他却并不满意,终日闷闷不乐。原来,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,接近凡夫走卒、屠狗杀牛之辈,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、蹴鞠。于是,刘邦下旨,在长安城东百里处,仿照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,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,刘太公也迁住到那里,又开始“斗鸡、蹴鞠为欢”,这才心满意足。《汉书》记载,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、蹴鞠比赛为内容的“鸡鞠之会”,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“鞠客”(类似于今天的球星)。由于蹴鞠运动兴盛,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《蹴鞠二十五篇》,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,可惜后来失传了。

“童子蹴鞠图”产生于宋代。宋代,是蹴鞠运动的繁盛时期,在小说《水浒传》中,施耐庵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,虽然人物事迹有所夸张,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。宋代足球的踢法,有用球门的比赛和不用球门的“白打”。所谓“白打”,有“脚头十万踢,解数百千般”之说,意指用头、肩、背、胸、膝、腿、脚等部位完成的一套踢技,“白打”高手能使“球终日不坠”。可见,宋代时期的蹴鞠运动,已由最早的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。

另外,宋代人对鞠球要求很高:球壳由“十二片香皮砌成”,原料是“熟硝黄革,实料轻裁”;工艺是“密砌缝成,不露线角”;球的成品要“正重十二两”;规格要“碎凑十分圆”……关于这一点,“童子蹴鞠图”瓷枕是极好的实物例证,画面上的鞠球在缝制外形上与现代足球并无二致。

文/李立华(邯郸晚报)  采编/文白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